文章详情

买彩票时 购彩者想什么

体彩行业动态
38

       买彩票时,有人拿着提前写好的号码投注,有人到实体店后临时写号,有人在购彩途中看到某个车牌号便“拿来主义”,还有人喜欢机选……购彩者来自四面八方,心态、行为各异。买彩票时,他们在想什么?

       不久前,国足征战世预赛亚洲区十二强赛。购彩者面对国足相关彩票游戏竞猜时,分成了几个阵营:有人坚决不碰,怕“受伤”;有人十分喜爱国足,只选中国队胜;有人反其道而行之,只买中国队负,其心理是,如果国足赢了,就当我花钱看球,如果输了,彩票中奖,还能换回心理平衡。当然,更多的购彩者会在赛前分析一番,然后出手。

       在“知乎”上,有一个提问:我们习惯用思想支配行动还是行动控制思想?提问者想表达的是:有时人是先有思想,后有行动,有时是先有行为,“好像行动控制着思想”。现实中,后一种现象非常罕见,有点像人们常说的“下意识”,但严格说,这也是一种意识和思想,所以真正不受思想控制和指导的行为,在健全人身上几乎不存在。

       研究人们的思想如何支配行动,属心理学范畴,而彩票投注心理是个有意思的话题。每个购彩者在投注前势必先会做一番心理建设,然后再付诸行动。在彩票领域,彩票心理学的概念及相关现象日益受到重视。有观点认为,彩票在我国之所以能普及迅速,与国家的支持分不开——发行彩票可以集中利用社会闲散资金,“来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,用大家乐于支出的钱,办大家希望办的事。对于百姓来说,既然购彩能满足参与公益、支援国家建设的善心,只要量力而行,何乐而不为?

       如果在上述思想和心理认知的基础上购彩,购彩者的心态显然是健康的、积极的,而且具有正能量,不但有助于为公益事业积少成多,还有利于使购彩者本人的生活丰富、快乐。

       反之,如果有人认为买彩票是为“咸鱼翻身”、一夜暴富,难免会忽视潜在风险,有可能采用非理性投注方式,久而久之,倘若不能中奖,心理预期出现强烈反差,把购彩等同于赌博,很可能全面“崩盘”,不但会诱发个人心理疾病,还可能导致家庭危机、影响社会稳定。

       必须要说,彩票具有公益属性的同时,还存在一些风险,人们通过购彩践行公益的同时,还应了解非理性投注及购彩成瘾等行为导致的危害,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。另外,彩票管理、发行、销售机构及代销者也应当担起为购彩者“心理按摩”的责任与义务。

       近年来,随着“建设负责任、可信赖、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”目标在体彩系统的践行,以购彩者为中心、对购彩者负责的理念正扎根于从业者心中。在体彩实体店,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这样的情景——面对非理性投注者,销售人员经常善意地劝一句,“少买点吧!”

       有业内人士分析,越来越多的体彩销售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提醒购彩者理性消费,尽量避免大额投注,这既是为购彩者负责,也是为自己负责,更是为体彩事业的长远发展负责。这种负责任的态度,值得点赞。

       很多购彩者都熟悉这句话:多买少买多少要买,早中晚中早晚要中。可以说,这句流传甚广的“彩票名句”真切地展现出售彩者和购彩者的智慧,是一种乐观、幽默的心态与情绪。仔细琢磨,这句话也是“暗流涌动”,不如改为:多买少买最好少买,中或不中顺其自然。

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热门推荐